11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提升人民羣衆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獲得感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提問。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田建新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圍繞落實“最嚴謹的標準”的要求,堅持以保障公衆的健康爲宗旨,會同有關部門紮實地做好標準的相關工作。
編輯:郭琳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11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提升人民羣衆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獲得感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提問。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田建新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圍繞落實“最嚴謹的標準”的要求,堅持以保障公衆的健康爲宗旨,會同有關部門紮實地做好標準的相關工作。
編輯:郭琳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深圳首座“醫療航母”預計12月竣工 項目總投資約43億元
戰神囂寵:狂妄傻妃要逆天
觀點網訊:近日,據深圳市建築工務署消息,深圳新華醫院預計在今年12月竣工交付。該項目位於龍華區新區大道與民寶路交匯處北側,建面超50萬平,總投資約43億元。是一座集急救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和區域醫學中心,也是深圳市首座超大型智慧醫療綜合體,按三級甲等醫院及教學醫院規劃設計。建成後,交由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運營。
據瞭解,項目容積率高、密度高、層數多,總建築面積將近51萬平,是目前國內在建的最大單體醫院建築,宛如一艘“醫療航母”。爲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豐富、平衡城市中現有的醫療資源,構建更全面、優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圳市政府陸續投資了包括新華醫院在內的多個重大民生醫院項目。
新華醫院不僅具備應對深圳北站的緊急突發事件的能力,還能夠輻射龍華區以及全市居民的就醫需求。輔以先進的設計理念與功能設備,建成之後,它將成爲粵港澳大灣區首屈一指的集醫、教、研於一體的現代化區域醫療中心。
每到換季時節都會發現沒有衣服穿?
情況不止這樣,你還會發現:
好不容易找到能穿的衣服,竟!然!小!了!
而肚子上多了一坨不明原因的“肉團”。
雖然大風呼嘯還有些微冷,但我們也想脫下了厚厚衣裳,在大風中盡力展示出妙曼的身材。可面對着一閃而過的春天,如何用這種身材面對會讓你“原形畢露”的夏天?
當然是減肥,於是我們喊出了堅定信念的口號:肥肉!我決定跟“丫”死磕!
減肥方法有很多,但是沒時間了!到底什麼樣的減肥方法最有效呢?大胸妹隨機訪問了十幾位“胖友”,他們的答案竟然奇蹟般的一致!
答案都是“跑步”,但跑步真的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嗎?
好吧,就算是!那跑步有什麼注意事項?聽說跑步很傷膝蓋,如果爲了減肥把膝蓋“搞”壞了是不是得不償失?相信大家對跑步有很多很多的疑問卻得不到解答。
那麼,貼心的本站健康:
“Health Live線下沙龍”將會在三月中旬邀請骨科專家和資深運動專家,現場爲您揭開“運動傷 ”的神秘面紗。
但你最關心的問題該如何告訴我們呢?我們準備了一份調查問卷快來選出你最疑惑的問題,我們會在“現場”一一爲你解答!
凡是參與問卷調查的小夥伴,在最後的留言處留下您的姓名+電話+郵箱,我們將隨機抽取粉絲送獎品喲~!猜猜是什麼獎品:
一等獎:一名moikit運動水杯
二等獎:三名 本站出品精美禮盒
三等獎:十名 運動帽子
本站健康正在徵集最受關注的跑步話題,快點擊鏈接參與:
【點擊繼續查看】
——————————————
本次問卷調查會在3月15日結束,獲獎名單會在“本站健康”微信公衆號發佈,趕快關注等着中獎吧!
健身教練白芳齊是運動體適能專家,也是健美比賽冠軍。圖片由白芳齊授權「有肌勵」刊登 分享
從小,白芳齊因爲嚴重氣喘,從來不運動,最大的興趣就是看動漫怪醫黑傑克,人體肌肉紋理、解剖過程的神秘,總讓她欣喜萬分,和甜美外表落差極大。對人體結構的熱愛,成爲求學、開始運動的動力,決心成爲健身教練,更摘下健美比賽冠軍。
想學更多人體知識
氣喘總是反覆復發,白芳齊不敢輕易嘗試運動,卻因爲喜歡怪醫黑傑克,想學更多人體解剖知識,選擇就讀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入學後才知道大事不妙。
「全班都是運動好手,我是班上唯一沒有運動專項的人!」爲了通過畢業門檻:20分鐘內跑完3公里、游泳50公尺目標,她大一開始學有氧舞蹈,想增加心肺功能,沒想到跳出興趣,考上有氧師資班,大二開始教課,更逐年進修墊上肌力、TRX、拳擊、瑜珈、水中體適能等課程。
疫情影響碩士延畢
後來,白芳齊考上陽明大學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主題就是自己教學的「水中體適能」,沒想到在研究收案期間,遇到2020第一波新冠狀病毒肆虐,導致研究無法進行,進而影響畢業時間與未來的工作生涯。
在憂慮恐懼的情緒中,白芳齊被高度壓力壟罩,不快樂反映在不健康的飲食上,還好教授團體運動課程,讓她能夠專注當下,紓壓找回主控權,也因爲疫情多了線上教學經驗,得以碩二下改研究視訊運動課程與睡眠品質的影響,順利畢業。
重訓改變人生
雖然白芳齊從大學時期就一直在運動,但絕大部分以有氧類型爲主,過程中雖然快樂,但時常腰痛、膝蓋痛且無法擁有夢寐以求的腹肌線條。研究所時期,因爲想新增一項運動項目,也分擔心理壓力,開始愛上重量訓練。
重訓讓她會用正確肌肉發力,關節疼痛感減少了,加上飲食的配合,體脂率降低、腹肌慢慢浮現,更學習如何「專注當下」 獲得自信,能輕鬆應對心態與體態,更摘下2020桃園市長盃比基尼-163健美賽冠軍。
畢業後,她決定將學術研究和實務結合,專精教學重量訓練,讓更多人從重訓中收穫滿滿。
會戰打太快?Riot設計師爆《英雄聯盟》將放慢戰鬥節奏 或大規模砍英雄傷害
保持自信專注當下
運動陪伴白芳齊走過低潮,運動的時候,必須專注在當下,感受身體纔不會受傷,纔會有效果,如果一直分心想別的事,不但容易受傷、不安全,也沒辦法達到訓練的品質。
透過「有肌勵」她想鼓勵更多人:
在人生活中處處是壓力,但別忘了感受自己,不管是運動也好、面對挑戰也好,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專注當下。
“最近這段時間,門診上新冠陽性的患者相較於一個月之前多了,大部分是在家自測抗原陽性的,有些是已經陽過的,這次又陽了,有些是上次沒有陽,這次是第一次測出抗原陽性。”5月9日,上海市肺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胡洋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或許與五一假期前後人員流動有關聯。
胡洋表示,就在5月8日,門診來了一名三四十歲的新冠抗原陽性病例,爲第二次感染,症狀相比第一次輕,一些首次感染新冠的病例,症狀看起來稍微重一些,“去年年底在感染新冠的人羣中,不少人來門診看病,會主動要求做胸部CT檢查,而目前來就診的陽性病人中,即使已經感染過一次,很少有人要求做胸部CT檢查,的確出現新冠導致肺炎的比例很低。”
胡洋進一步表示,“二陽”的人症狀普遍比上一次陽的時候要輕,或者至少不比上一次重,第一次陽性的患者和上一波陽性的患者症狀差不多,大部分存在發燒、咽喉痛等流感樣症狀,臨牀表現來看,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其中“刀片嗓”是常見症狀,重症很少。
5月8日,國家疾控局傳染病防控司副司長劉清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近期,全國發熱門診監測結果顯示,“五一”期間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數均未出現大幅增加,醫療機構正常診療秩序也未受到影響。總體來看,國內疫情目前仍處於局部零星散發狀態,各地醫療服務秩序正常,全國未出現規模性疫情。
同時,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也在5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隨着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我國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構成也受國際影響明顯增大。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的佔比,自今年2月份明顯升高,從2月中旬的0.2%增長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時,BA.5.2、BF.7、BA.2及其亞分支合計佔比約25%。目前,我國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經變成XBB系列變異株。
此前,有媒體報道新冠病毒XBB.1.16會引起結膜炎的情況,但胡洋表示,他在呼吸科門診很少遇到這類患者,但曾經遇到過感染新冠病毒後,有呼吸道症狀同時伴隨眼睛乾澀的情況,但無法明確一定與新冠病毒XBB.1.16存在關聯。
胡洋同時指出,即使目前新冠陽性病人來就診的多了,也不需要大驚小怪,更不必要恐懼。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新冠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意味着各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採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而我國目前將繼續落實新冠疫情“乙類乙管”各項措施,這意味着可以將新冠理解爲像以往流感的防控措施一樣,醫療機構做好監測預警的同時,不需要再採取隔離措施,保障大家生活和生產的便利。
但胡洋特別提醒,一旦出現流感樣症狀,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針對有基礎性疾病的,如果不存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情況,也可能存在其他細菌、病毒的感染等,“如果有比較嚴重的咳嗽症狀,吃藥總是不好轉,最好到醫院檢查一下胸部CT,上一波新冠疫情包括年輕人在內,有肺炎的概率在8%左右,還是要提防的。目前國內流感疫情趨勢不斷下降,仍然有部分人羣需要特別注意,特別是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羣,目前我們病房裡面還有一例存在基礎性疾病的甲流患者,仍然在接受治療過程中。”
當前是否需要戴口罩,哪些場合下需要戴口罩?胡洋表示,佩戴口罩肯定有一定的降低感染概率的作用,但如果檢測出抗原或核酸陽性,最好戴口罩,防止感染別人,如果去醫院等公共場所,無論陽性還是陰性最好戴口罩,不僅能防新冠,也能防其他病原體。
當前,網絡上也出現有人將此前囤積的新冠藥物進行轉賣或轉送的情況,對此胡洋建議,個人藥物不能隨意轉賣他人,藥品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在來源不明確的情況下,隨便服用網上轉賣的藥品,一旦存在嚴重的副反應,會帶來很多不可預測的健康隱患。
針對是否需要囤藥,胡洋表示,在藥品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個人需求來決定是否囤藥,但囤藥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包括購買藥品的便利性、藥品的有效期限和價格等因素,“囤藥也可能意味着藥品的浪費,而像一些新冠藥物也需要在有治療指徵的前提下服用,需要憑藉醫生處方購買,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同時價格也不便宜。目前,其實相比囤藥,最重要的還是要增強個人免疫力,平時在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規律作息,少熬夜,少抽菸喝酒,保持健康飲食,同時開展適度的運動。”
大家好,我是宋藥師,已在三甲醫院工作二十餘年,執業藥師、主管藥師、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國內訪問學者、知名健康博主。主要社會任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藥監局、藥學會科普宣講專家、河北省藥學會醫藥信息專委會常委、藥學科普專委會委員等。
今天我們要探討一個常見的健康問題——過敏,它到底是因爲我們的免疫力不足才導致的呢,還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讓我們來揭開過敏的神秘面紗,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過敏,免疫力的叛徒?
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麼是過敏。
過敏是指免疫系統對本應對抗的物質(如花粉、寵物皮毛、食物等)做出異常反應。這種異常反應可以表現爲打噴嚏、眼淚汪汪、皮膚瘙癢,甚至嚴重的過敏反應可能導致呼吸急促、喉嚨腫脹,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免疫力究竟如何?
免疫系統是我們身體的衛士,它負責識別並擊敗侵入體內的病菌、病毒以及其他有害物質。但免疫系統同樣複雜而微妙,如果它過於活躍或反應過度,就可能導致過敏。免疫系統分爲兩種主要類型:先天免疫和後天免疫。
過敏的根源
那麼,過敏和免疫力是否有關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並非簡單的“免疫力差導致過敏”。事實上,過敏實質上是一種免疫系統對錯誤刺激的異常反應。
英雄无敌3:单机用外交,2周挑完所有城池?有多少人两周没出门?
在過敏的情況下,免疫系統對通常無害的物質產生了過度反應。這可能是由於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過去的疾病經歷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過敏是一種“過於警覺”的表現。
如何管理過敏
既然我們瞭解了過敏的根源,那麼如何管理過敏呢?
總之,過敏和免疫力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場微妙的“對話”。免疫系統是我們身體的守護神,但有時它可能“過於熱衷於保護”,讓我們感受到了過敏的煩惱。因此,我們應該儘可能瞭解自己的身體,避免過敏原,合理治療,享受健康生活。
希望通過今天的科普,您能對過敏有更清晰的認識。記得保護好自己,健康纔是最大的財富!
每個人的一生都與疼痛脫離不了關係,生於疼痛,或許也會死於疼痛。
大家熟知的像是經期痛、牙痛、分娩痛,都是疼得很,很多媽媽一輩子都忘不了分娩時那撕心裂肺的疼。然而,還有許多人在長期經歷三叉神經痛、腰腿痛、癌性疼痛等,或許,他們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在中國,大家對疼痛這件事,好像有天然的忍耐力,認爲只要能“忍”,就能對抗疼痛。
實際上,像分娩痛、牙痛、外傷痛等急性疼痛是一種症狀,而持續一個月以上不緩解的慢性疼痛,比如三叉神經痛、腰腿痛、癌性疼痛等本身就是一種疾病,需要接受正規的治療。
而且,很多醫院都開設了“疼痛科”,對於那些“久痛不愈”的患者,可以去疼痛科掛個號。
話說,疼痛科門診裡會發生哪些故事呢?
在中日友好醫院的疼痛科門診第11診室裡,來自各地的患者前來找樊碧發主任看病。其中幾位被疼痛折磨的患者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的故事,或許會對那些深受疼痛困擾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01 “我知道自己很吵很煩人,但我真的很疼”
長期被疼痛纏身的人,容易造成中樞敏化,大白話就是“腦子被疼壞了”(出現了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和疼痛的過分誇大)。打個比方,如果正常人感覺到1級疼痛,那麼中樞敏化的患者可能會感覺到4級甚至更高的疼痛。
不僅如此,長期被疼痛折磨,會導致患者出現人體功能系統失調、免疫力降低、抑鬱等,更嚴重的時候,有些患者會因無法忍受疼痛而選擇自殺。
這是一位50多歲的中年女士,寧波人,被腰疼折磨了近3年,這次是來複診。走進門診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救命啊,我還是好疼”。
說着說着,女士掩面哭泣起來,“我知道自己總是嚷嚷着疼,很吵很煩人,但是真的好疼的啊”,後面她乾脆從普通話切換成了當地的方言,除了她丈夫,沒人能聽懂。
話說回來,接下來怎麼治療?樊主任建議先繼續用藥物控制,但是要檢查一下血藥濃度(藥物吸收後在血漿內的總濃度)。
樊主任告訴本站健康:“在臨牀實踐中常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同樣劑量的藥物用於患同種疾病的不同病人,其療效往往相差很大,有的表現爲藥到病除,恰到好處;有的療效一般,病況稍見好轉;而有的卻療效不好。簡單來說,查血藥濃度,可以幫助合理用藥。”
不過,這位女士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讓醫生給她用脊髓電刺激植入術治療。
脊髓電刺激是一種微創介入技術,是疼痛科最核心的武器之一,也是國際學界針對頑固性神經痛的終極療法之一。
爲什麼目前不考慮給這位女士用脊髓電刺激“來個痛快”?就像樊主任所說的:“醫學並不是老百姓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手術指徵、適應症、手術風險等因素都要進行科學的評估。”
02 “腿疼好多年,以爲膝關節置換後就好了,哪知道還這麼疼”
女兒推着坐在輪椅上的78歲的老母親進來了,說是專門從山東趕來的,雙腿都做了膝關節置換手術,但其中一個膝蓋還是疼。
當老母親挽起兩條褲子,膝蓋上那兩條術後疤痕清晰可見。
圖爲樊碧發主任爲患者檢查
膝關節置換手術是目前在骨科手術中較爲常見的一種,它是通過手術的方式,利用人工材料代替原本的關節,以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膝關節功能。
但是,換了膝關節不等於一勞永逸,比如術後假體感染及鬆動、術後早期運動不當等因素都會造成疼痛。
圖爲樊碧發主任觀察患者的CT片子
“每次起和坐的時候,腿會疼,正常走起路來就沒怎麼疼了”通過老母親的主訴和觀察CT片子,樊主任表示,這是關節滑膜炎症、關節囊積液導致的。
考慮到患者是異地就診,來一次北京不易,樊主任推薦她們後續到當地的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的合作單位)先行治療。之後,再看情況。
女兒推着老母親出去了,這位老母親是我今天看到的第9位坐着輪椅進來的患者。
害,希望她早日正常行走,擺脫輪椅吧。
03 “醫生,能給我用一下您的絕招嗎?給我來一針算了”
這是一位70多歲的阿姨,患有帶狀皰疹。她從2013年就開始疼了,中醫、鍼灸、理療等各種方法都試過,效果不明顯,今天是第一次來疼痛科。據阿姨表示,鄰居強烈推薦她來找“樊一針”(患者對樊碧發主任的愛稱)。
兒子建議她跟醫生說一下疼痛的程度,但也別誇張。
“哎呀,毫不誇張的說,我24小時都在疼,就是忍着。腰疼得都系不了腰帶,就拿一繩兒綁着,感覺這腰上的肉啊得託着才能好點兒,才能不那麼疼,因爲疼還不想吃飯不想動。”,阿姨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向醫生說道。
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如果初期沒有做有效規律的干預,後期神經痛可能會伴隨終生。
“您的絕招能給我用用嗎?”這位阿姨口中的絕招其實是一種神經阻滯術,也是樊主任的法寶“一針靈”。
本站健康瞭解到,神經阻滯術是一種選擇性神經介入治療技術,能緩解神經水腫、減輕神經炎症、促進神經修復,優點也很明顯:微創、 速效、比較安全、可反覆。
能不能直接給這位北京阿姨直接來一針呢?樊主任耐心地向她解釋道:“皰疹病毒把神經破壞了,首先是需要營養神經的藥物,另一個就是需要抑制神經放電的藥物,神經興奮度太高了,要把它的興奮度將下來。如果藥物治療不管用,再考慮“打一針”的治療。”
樊主任的話就像一顆定心丸,阿姨滿意了,邊走出診室邊說“哎呦,救星救星啊”。
我想,再次複診她可能還是會想着要“打一針”。
之後,門診裡還有形形色色的患者。有80多歲的大爺,因爲酷愛運動,造成半月板損傷;有換腎後透析了十幾年的腰腿疼痛患者,慕名而來想要“打一針”;有受着神經痛的困擾,能忍但很鬱悶的40多歲的軟件工程師;還有因長年腰腿疼而脾氣日益見長的老大爺。
說實話,來疼痛科的每一位患者背後都有很多不同的故事,相同的一點是,他們都在“擺脫疼痛過正常的生活”的途中前進。然而,現實中,還有很多人面對疼痛而苦苦忍着,止步不前。
本文審覈:張毅 醫學博士 中日友好醫院全國疼痛診療研究中心主治醫師
中新經緯10月18日電 (王玉玲)在經歷10月11日至17日連續五個交易日漲停,累計漲幅達56.59%後,莎普愛思股價坐上“過山車”,18日盤中大幅跳水,隨後快速封跌停,報收每股13.90元。
對於跌停的原因,中新經緯18日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莎普愛思,工作人員迴應稱,股票跌停跟市場及其他很多因素相關,很多原因都會導致股票市場下跌,除了公告外,沒有未經披露的事項。
本次莎普愛思受到資本市場關注,是源於一款名叫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的藥物。10日,莎普愛思公告稱,簽訂《技術轉讓(技術秘密)合同》,以952.00萬元代價獲得恆道醫藥擁有的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藥物臨牀試驗批件項目技術秘密、所有權(包括但不限於生產、銷售等權利)。
龙竹科技回复北交所问询函,上半年新增国内客户销售占比超15%
回顧過往,在被譽爲“神藥”的核心產品苄達賴氨酸滴眼液(莎普愛思滴眼液)被質疑藥效後,莎普愛思營收出現負增長。新產品能否及何時爲莎普愛思貢獻營業收入?能否進行價值重構?
尚需要臨牀試驗,與艾伯維“沒有關係”
苹果发布新Macbook Air:新增视网膜屏/8348元起
對於這筆合作,莎普愛思表示,本次交易標的爲恆道醫藥擁有的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工藝技術和藥物臨牀試驗批件。
公開資料顯示,鹽酸毛果芸香鹼是一種膽鹼能毒蕈鹼激動劑,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收縮虹膜括約肌,收縮瞳孔以改善近中視力,同時保持一些瞳孔對光的反應。
從成藥性來看,目前與莎普愛思的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同機理的,由美國生物製藥公司艾伯維旗下艾爾建研製的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商品名爲Vuity)經FDA批准上市,適用於治療成人老花眼,目前暫未在其他國家上市銷售。值得注意的是,莎普愛思工作人員向中新經緯確認,莎普愛思本次購買的合作方爲恆道醫藥,該產品與艾伯維的Vuity沒有關係。
據恆道醫藥官網,該公司是新藥研發、註冊報批、一致性評價以及MAH等爲主營業務的企業。擁有左乙拉西坦緩釋片、伊曲茶鹼原料及片、鹽酸普拉格雷原料及片等藥物臨牀試驗批件。據恆道醫藥官方公衆號,2023年4月25日,恆道醫藥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NMPA)覈准簽發的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藥物臨牀試驗批准通知書》。
莎普愛思公告稱,本次合同簽署後,尚需完成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藥物臨牀試驗批件轉讓,並將開展藥物臨牀試驗,進行藥品上市許可申請。此外,莎普愛思轉讓費用的952.00萬元並非全部,而是類似於“首付款”,莎普愛思與恆道醫藥還將按7:3比例投入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並按該比例分享上市後帶來的收益。
52歲以上人羣患病率近100% 競爭格局幾何?
老花眼,又稱老視。根據蔡司聯合眼科專家編撰的《2023中國老花眼人羣洞察報告》,中國3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老花眼問題人羣佔比56.9%,達3.9億人。老花眼通常在38歲左右出現,高峰在42-44歲,52歲以上人羣老花眼的發病率接近100%。但從治療方案來看,上述報告指出,目前矯正老視的治療方案主要包括佩戴老花鏡或角膜接觸鏡。由於大衆對老花眼的認知不夠,67.85%的老花眼還未得到矯正。
從競爭格局來看,據莎普愛思,目前中國暫未有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原研和仿製產品上市。但已有2家申報臨牀,分別爲恆道醫藥和正科醫藥,其中恆道醫藥已獲批臨牀,正科醫藥正在審評審批中。
中新經緯檢索發現,除上述公司外,亦有多家公司就其他技術路線,研發投入老花產品。莎普愛思面臨的競爭對手並不少。
2020年8月,極目生物宣佈與美國Eyenovia公司簽訂獨家許可協議,獲得用於治療老視的MicroLine(ARVN003)在大中華區及韓國的臨牀開發及商業化權益。
中國藥物臨牀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臺(下稱平臺)顯示,極目生物正在開展老視患者使用微量給藥器給予ARVN003以暫時性改善近視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隨機、多中心、雙盲、安慰劑對照、III期臨牀研究。第一例受試者入組日期爲2022年7月4日。
此外,平臺顯示,箕星藥業在進行一項臨牀試驗,首次公示信息日期爲2023年9月25日,將評價LNZ101(醋克利定/溴莫尼定)及LNZ100(醋克利定)滴眼液與安慰劑比較在治療老視方面的療效及安全性。據箕星藥業官方公衆號,該臨牀試驗已完成首例受試者入選。箕星眼科首席醫學官李治平稱,LNZ100和LNZ101的2期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其具有同類最佳在研藥物的潛力。
從國際市場來看,2023年2月,眼科製藥公司Orasis Pharmaceuticals宣佈FDA已接受老花眼滴眼液CSF-1(0.4%毛果芸香鹼)的新藥上市申請。
不過,亦有企業已開發折戟。2016年,諾華收購私營眼科生物技術公司Encore Vision獲得治療老花眼的UNR844,東北證券評論稱,該產品被視爲或將改變疾病進程的潛在全球首創(first-in-class)的老花眼療法,藥物意義與市場潛力高於縮小瞳孔類老視藥物。但由於該藥物在IIb期劑量範圍研究的中期分析未能達到其主要終點,諾華決定終止該項目。
中新經緯注意到,就Vuity而言,根據東北證券,該藥物定價80美元/支,每支2.5mL可供患者使用30天,藥效隨患者年齡增長而減弱,對65歲以上患者效果很有限。
但該藥物在美國市場上市獲得的社會反饋不一。艾伯維也在2022年報告中表示,將減少新藥Vuity相關的營銷投入。
能否拯救業績?
2017年,部分媒體報道稱,主打抗白內障的莎普愛思滴眼液療效存疑,對白內障並沒有治療、延緩發展的作用。在此之前,莎普愛思滴眼液爲莎普愛思核心產品。
央视评李湘?事实证明,国家立场模糊的李湘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2017年年報中,莎普愛思表示,公司2017年度營業收入減少,主要原因一是受2017年12月自媒體事件影響,莎普愛思滴眼液銷售受到一定影響;二是市場競爭加劇,致使莎普愛思滴眼液銷售量同比有所減少。
除了2021年外,自2017年至2022年,莎普愛思營收錄得五年負增長,分別爲9.39億元、6.07億元、5.16億元、3.58億元、6.30億元和5.50億元,同比增減幅度爲-4.07%、-35.30%、-15.06%、-30.57%、75.80%和-12.74%。莎普愛思稱,主要原因一是滴眼液、頭孢等產品營業收入增加,二是2020年10月完成對泰州醫院併購,2021年合併泰州醫院全年診療服務收入1.63億元。
不過,2023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莎普愛思實現營業收入3.42億元,同比增長21.94%,淨利潤爲0.73億元,同比增長105.29%。
鹽酸毛果芸香鹼滴眼液能否助力莎普愛思扭轉業績?17日,莎普愛思發佈了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稱該藥物臨牀試驗目前尚未開展,整體週期較長,後續還可能存在安全性、有效性不達預期的風險,且需較大資金投入,臨牀試驗進度和結果及後續申報能否獲批上市具有不確定性,該合同的簽署短期內不會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重大影響。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王玉玲:[email protected])(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
直到最近又一輪大規模感染,人們才意識到,新冠病毒尚未遠去。
五一過後,許多人遊玩歸來,身體逐漸出現新冠症狀,“二陽”相關話題衝上熱搜。按照鍾南山院士的說法:從去年12月算起,現在已經到時間了。
張文宏醫生同樣在5月18日表示,“第二波”是科學規律,但這一波的波幅要低,症狀更輕。
經歷了緊繃的三年,整個社會由內而外呈現出一種報復性放鬆。
這有利於恢復生活的秩序。不過,新冠病毒在人們心裡的烙印,並未隨着新冠防控降爲乙類乙管而消弭。
認知與現實的錯位,造就了當下“二陽人”超乎想象的痛苦。
對於樂觀派而言,他們感染後並不擔心自己,卻更加害怕把病毒傳染給有家室的同事,揹負起巨大的道德壓力。
另一方面,報復性放鬆導致“二陽”的打工人失去應有的共情。如果不希望去公司傳染同事,或病情影響工作狀態,他們不能像第一次感染那樣獲得公司的優待和理解。
“二陽”生活沒有想象中輕鬆。不過當病毒潛藏於生活中,除了基本的防護,許多人發現自己能做的並不多。
我們找到幾個“二陽”的人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一開始沒覺得是二陽,我以爲是扁桃體發炎。
5月12日,我起牀後發現嗓子特別幹癢,喝了點水,沒當一回事,直到下午身體開始出現乏力、出虛汗。此時,我才意識到現在和第一感染新冠時的症狀非常像。
我是一名護士。當天夜班結束,我回到家立馬測了抗原,顯示一條槓。
週六是休息日,白天時症狀沒有加重,但到了晚上,我開始發熱了,平時體溫只有35.8度,這次一量,竟然37.5度。我再測一次抗原,果不其然兩道槓。
李霞測了抗原,顯示兩道槓
2022年底第一次感染的時候,可能因爲接觸了太多陽性患者,我的症狀非常嚴重,大家經歷的,發燒、頭痛、“吞刀片”、嗅覺和味覺下降、上吐下瀉等等,我全都深有體會。
別人的生病週期是5天,但我光是發燒就持續了五天,最後申請了年假、病假,以及和別人倒班,東拼西湊出10天假期用作休息調整,總共花了半個月才恢復狀態。
兩次感染對比,第二次症狀變輕,不變的是,都要帶病上崗。
新冠防控降爲乙類乙管後,我們醫院已經將新冠患者視作普通感冒處理,陽了無需上報,即使上報給護士長,對方也是告訴你,能工作嗎,實在不行和同事倒班,或請病假。
勞動節那天,李霞需要給許多病人輸液
五一假期後,醫院的發熱門診出現一個小高峰,據說我們住院部的醫生需要過去支援。
當時我的同事也出現身體不適,就吃了點藥,只有一位同事發燒到38.5度,請了一天病假。
大家都是醫護人員,對於病毒是無所謂的心態,工作環境如此,根本躲不過,除非遇到家裡有老人、小孩的同事,我們纔回避一下。
像科室有兩位護士的小孩年紀太小,吃飯的時候,我們會故意分開。
5月14日,確診第二天,我需要上一個白班加夜班。那天,我的眼眶有點疼,全天處於頭痛發燒的狀態。值夜班前,我吃了一粒上次吃剩的布洛芬,所幸因此降溫,再沒發燒。
疫情時穿的防護用具,由醫院頒發,我們是沒有的。二陽之後,醫院對護具沒有要求,我便戴着一個N95口罩工作。
前段時間北京白天超過30度,由於醫院沒開空調,口罩裡全是汗水,把我折磨得夠嗆。
李霞特地截圖白天的溫度
至於感染病人的風險?我們知道,但無能爲力,醫院同樣人手緊缺。對於醫護人員二陽,感染疾病科的原話是:能上半班就上班,儘量不傳給病人。
去年第一輪感染潮中,有病人聽到我鼻音太重或咳嗽,我只好用熱傷風、感冒等理由來敷衍。
那時我連軸轉,被要求兩點一線,除了醫院就是家,不被允許去超市,線上購物也不能和配送員接觸。如此謹慎之下,還能感染病毒,我們也沒辦法,只能隱瞞病人。
對於我們來說,這是符合規定的謊言。
5月15日,朋友有事離京,把一隻小貓寄養在我家。
但我有隻號稱貓中哈士奇的小奶牛,正是最調皮的年紀,兩隻貓見面不久,就上竄下跳,整夜鬧騰。
我是個睡眠質量極好的人,但當晚醒了四五次,導致早上五點就起了牀。睜開眼覺得有點冷,我還以爲是疲勞導致的普通感冒,壓根沒想過是二陽。
來到公司,中午食慾全無,感到噁心。慢慢的,我發現“感冒”症狀在加重——首先覺得越來越冷。室外溫度35度,我卻關了辦公室的空調,手指碰到裸露在外的胳膊,一點點的溫差竟然覺得針刺的疼。
這和首輪感染新冠時症狀很像。意識到可能陽了,擔心傳染同事,我在手機下單了一盒對乙酰氨基酚片,然後和領導請假回家。
回到家,我立馬測了抗原。在我翻箱倒櫃尋找溫度計的五分鐘裡,抗原結果已經出來,兩道暗色的槓,然後我測了測體溫,39度。
我問領導,生病這幾天能否申請居家辦公,像第一輪感染那樣。領導明確告訴我,不行,只能請病假,或者堅持去上班。
俄罗斯真生气了,勒令美国外交官限期离境,不允许给乌军通风报信
他的回答,讓我有點生氣。本質上,我的工作不受辦公地點的限制。
那時我沒料到,後來的事情更讓我心態大崩。
樑珠發燒38.5度
下午五點到家,吃完藥,我開始睡覺,斷斷續續,直到第二天傍晚。
期間,我除了吃飯、吃藥,剩下的清醒時間只做了一件事:給公司提供合規材料,證明我真的病了。
第一次,我申請病假後入睡,醒來覺得腦袋依舊昏沉,於是又量了一次體溫,38.5℃。隨後我看了一眼手機,病假被拒,理由是材料不足。
公司人力需要我提供病假條、診斷證明、掛號單,三個材料缺一不可。
和直屬領導溝通後,我再次添加了陽性證明和量完體溫的溫度計照片,若是首陽時請假,這些足矣。
一小時後,病假再次被駁回。人力還特意補充,今天的病假必須有今天的病假單,不能補開。
我非常生氣,但確實沒力氣,只好第三次發出申請,同時把病假改成了沒有工資事假,秒過。
樑珠申請病假被拒
事實上,我考慮過是否該跑一趟醫院。
如果僅僅是身體發熱,我還能克服,問題是我沒力氣折騰,中午點了一頓外賣,分兩頓才能吃完。吃第二個包子時,我特別想吐,但想到不能空腹吃藥,忍着難受吃完。
我想問問離家不遠的社區衛生所,能否提供相關材料。打電話詢問時,衛生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可以開藥,有些也可以開診斷證明。但病假單和掛號單,只能去醫院辦理。
可能近期社區裡像我這樣的倒黴蛋有很多吧,掛電話前,對方熟練地告知了我最近的醫院。
我在掛號平臺查詢,沒號了,然後撥通醫院電話,護士回覆:只能到現場排隊。
當天的發熱門診沒有餘號
獨自前往幾公里外的醫院,還要現場排隊,這對一個發高燒的病人來說,無論身體還是精神狀態,都是一場折磨。
我搞不懂。
封控解除了,並不意味新冠不是相對嚴重的傳染性疾病。
可以理解公司需要員工證明是生病而不是偷懶,但一張衛生所的診斷證明是不是足夠了?
當你向一個確診新冠的人,在對方症狀最嚴重的前三天,索要一張當日掛號單和病假條的時候,很難不讓人懷疑不是故意爲難。
另外,我有沒有可能是在公司感染的?公司完全不用負責任嗎?我必須拖着40度的身體去醫院證明我是一個新冠患者,纔有資格享受公司70%的薪酬?
不安分的兩隻貓
生病這幾天,我一關燈睡覺,家裡的兩隻貓就開始打架。我的牀是他們戰場的一部分,我的腿、肚子都被半夜踩過。有一次,我開燈時甚至看到貓毛從臉前飛過。
但我的嗓子不允許我大聲呵斥貓,我的精力也不允許我和人力吵一架,只能先養病。
小貓的鬧騰我逐漸適應了。讓人痛苦的,還是工作。下週一無論是否轉陰,都要去上班,我想,再沒有比這更煎熬的了。
印象中,我從小到大幾乎不生病,從未發燒,也在去年的感染潮中僥倖脫身,被身邊同學形容爲:鐵打的男人。
但在今年5月中旬,我沒躲過。蓋被子,身體燙,掀開被子,特別冷,是我對發燒的第一感受。在冷熱交替的間隙,我不甘地想着:老子身體這麼硬朗,和你幹了!
我在福建上學,研究生三年級,專業是運動人體科學。
5月13日下午,畢業答辯結束,我和實驗室裡的夥伴放肆狂歡。從下午開始,吃飯、唱K,深夜12點結束,我們再找一家清吧,閒聊到凌晨4點。
阿豪(黑衫)和隊友打羽毛球
事後再回想,我能感染病毒也是有跡可循。
不只是喝酒、熬夜,那晚回宿舍我只睡了五個小時,第二天中午還去體育館和老師打羽毛球。
在我們專業領域,有一個“開窗期”的概念,即人在高強度運動後,免疫能力會呈現短期下降的狀態。
坦白講,我以爲自己能頂住,沒想到第二天立馬不對勁。
和朋友打乒乓球時,我難以專注,老是接不住球,或把球打飛,不久後開始發燒、頭疼、失眠,那些耳熟能詳的新冠症狀陸續出現。
5月17日,舍友分我一塊麪包,他說好吃,我嚐了一口,甜得發膩,想吐。那天體溫開始超過38度,我吃了兩袋999沖劑。
後來和朋友聊天,他問我爲啥不測抗原,我調侃說,不測就不會陽。
阿豪
由於要和團隊前往蘇州出席活動,我本來已經打了退堂鼓,但帶隊老師的意思是,如果沒有高鐵票的證明,一些費用將無法報銷。
我考慮了一下,去就去吧,擔心無法及時退燒,我還吃了一粒布洛芬。
要和一位陽性患者同行,團隊成員是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已經陽過一遍,不至於恐慌。
像我舍友說的,新冠病毒無法被完全消滅,生病與否,與諸多因素有關,那些解釋不清的原因,不妨歸爲運氣。
簡言之,放平心態,無需較真。
阿豪參加蘇州活動開幕式
想起2022年12月,學校遣返學生,一位舍友回到廈門後,通知我們,他確診新冠了,但無症狀。接着,又有兩位舍友回家,也陽了。
宿舍裡只剩我和另一位舍友,他陽了,我沒事。我們共處一週,後來他回家,我還是沒事,應了當時網友的戲謔:新冠挺仁義,會留下一人負責做飯。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沒有表面那麼灑脫。
像出行戴口罩,酒精消毒等基本的防護措施,我一個不落,全部安排。對於我來說,感染新冠只是平靜生活的一個小波折,怕的是傳染給老師。
實驗室的老師六十歲左右,家裡還有小孫子。停課後,他的生活單一,家、實驗室、球場三點一線。
我們幾乎每天中午都打羽毛球,如果他感染了,我難辭其咎。
那時校內一片寧靜,我呆到了1月份,臨近春節纔回家。儘管嘴上喊着不在乎,我還是戴了N95口罩,口罩之上是一層防護面罩,我像頂着一個頭盔,踏上了歸家的旅途。
遠方的家人相安無事,沒有一人確診,我可不想在我這出岔子。
母親節第二天,我們一家回了孃家聚餐。飯桌上,我覺得那些菜的味道不對,不夠香,不夠鮮,甚至不夠味,有失平時的水準。
這不是我的一孔之見,妻子的姊妹、阿姨、姨家的孩子們都如此認爲。
不過,同樣有人認爲這些菜挺好吃。
經過簡單的辯論,真相竟是,菜沒問題,是我們確診新冠了,味覺和嗅覺受損。
按照專家的說法,今年四、五月迎來第二輪感染潮。據我的觀察,年前沒陽的那批人,現在應該都陽了。包括我們夫妻倆,以及三歲的女兒。
大輝給家人拍照
去年最嚴重的時候,街道空曠無人。
反之,我在手機上看新聞,臨沂當地的兒童醫院卻人山人海,由於太多兒童確診新冠,許多大人帶着小孩在醫院排隊,完全掛不上號。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和妻子決定不再出門,讓家裡的店鋪停業十天。
我一直對疫情防護很重視,在解封之前,已經囤了超過800元的藥,什麼布洛芬膠囊、蒲地藍口服液、川貝枇杷膏等等,專家建議準備的藥物,我一個都沒落下。
大輝提前備藥
我們在家裡小心翼翼地度過十天,錯開感染高峰期。即使我後來不得不出門做生意,也全副武裝。
73岁时尚女魔头招人了,月薪5w全年无休,无数亿万千金抢着打杂..
我從事旗幟加工行業,需要前往物流城聯繫司機發貨。出門前,我必須戴上N95口罩、醫用帽,只露出一雙眼睛,而兜裡揣着一瓶酒精噴霧,時不時給服飾消毒。
出門後,我的手儘可能不觸碰其他物體,包括衣服、鞋子、手機等私人物品,不在人多的地方逗留,儘可能不進入密閉空間。
當時有人已經“陽康”,所以物流城裡人們防護程度各有不同。有人像我這樣包裹得嚴嚴實實,也有人連口罩都不戴。
以往騎車都堵的物流城,現在空空蕩蕩的
不戴口罩的人數比例,隨着“陽康”的人數而增加。街道上、物流城裡不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敢再開電瓶車,直接開轎車去和司機對接。
車上有一瓶酒精凝膠。發完貨,我上車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凝膠把裸露在外的皮膚連擦三遍,包括手、臉、頭皮。
每次擦完,身上都涼嗖嗖的。我不知道這樣是否能有效防護,反正總比沒做要好。
回到家,我再把身上的衣服全部脫下來,放到固定的地方,等到下次出門再穿,算是完成一個出門的流程。
N95口罩掛在門後
謹慎的生活,持續到2023年春節。
當時我需要和客戶吃飯,無法推脫,便試探性地在公共場合摘了口罩。吃完飯,我立馬戴上口罩。直到回到家,等了一個星期,身體沒有反應,我才鬆了一口氣。
感染潮慢慢降溫,醫院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掛號變得不再艱難,我也變得不那麼緊繃。
況且,閨女今年9月要去幼兒園,過度的防護已經沒有太大價值。
五一假期,我們和她去了煙臺旅遊。出門前,我已經看到二陽的新聞。所以後來我們仨確診陽性時,其實都在預料之內。
如今大家不怎麼關注新冠,其實我們也一樣——過度謹慎有什麼意義呢?躲不過,還製造了焦慮,不如做好基本的防護,和心理準備。
第一輪感染時,我看着年紀大的父母、親戚在醫院掛着吊瓶,心裡特別難受。如今我同樣擔心他們會二陽,但對此無能爲力。
我們似乎只能接受感染新冠這件事。當然,以什麼樣的姿態去接受,這是可以選擇的。
*封面圖源視覺中國,其餘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國泰反毒志工將數位學習平臺帶入臺灣本島和離島的校園中,讓孩子在遊戲中將毒品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思維,懂得反毒拒毒。 圖/國泰人壽提供
7月30日上午,「國泰人壽反毒英雄爭霸賽決賽」即將開始,來自各地的選手,陸續在電腦前準備線上參賽。事實上,在開賽前1個小時,線上就涌入大批觀看比賽直播的人潮,準備爲參加決賽的140隊加油,並在線上透過主播與專家賽評的說明中,體驗選手們透過回答毒品防治的問題,在地圖上攻佔領土、蓋上地形的精彩過程,也深刻感受到嚴肅的反毒議題可以透過遊戲深植於孩童心中。
業務同仁化身志工,進入校園推動反毒
這場由國教署指導,國泰金控攜手線上遊戲學習平臺舉辦的「國泰反毒英雄爭霸賽暨PaGamO全國學科電競大賽」已邁入第三屆,今年吸引全臺1,523所學校,共14,753位親師生選手上線參賽,參與度再次破紀錄。而國泰人壽因承接校園學生團體保險業務,投入校園反毒已是第五個年頭,期間影響超過150萬名學童,逐漸形成一股堅實的反毒力量。
國泰人壽能如此號召老師、學生,甚至家庭一起投入,除了遊戲化的設計、網紅的行銷、競賽與獎品等誘因外,更重要的是約6千名國泰人壽的業務同仁,主動地穿上黃色志工背心,化身反毒大使深入校園。
這一次他們進入校園不是做保險服務,而是去推動「永續校園計劃」,協助孩子進入PaGamO的平臺中參與遊戲,展開學習。很多師長們都發現,利用孩子喜愛的遊戲,讓他們在解題的過程中,願意主動探索找尋正確答案,極爲認可這項活動。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一直記得有次聽到孩子跟她分享:「毒品它是一種藥物,但其實不是一開始就是毒,但是因爲使用過量,或不知道怎麼使用,所以最後就變成了毒,然後就會成癮。」她當下非常感動,因爲「孩子已經將毒品知識內化,甚至能進一步理解,吃藥過度就會對身體產生危害。」由於這些反饋,讓參與的國泰主管與同仁不但獲得成就感,也豐富了自我的生命體驗,因此更加積極投入。
凃薏如說,「我們的同仁不但深入偏鄉,更有人一早就坐船去綠島的國小辦反毒電競賽,透過這些行動不但與孩子互動,也與老師和學校形成更緊密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同仁覺得自己的工作更有價值了。」她認爲業務同仁已經是國泰人壽推動永續行動最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表示業務同仁如同陸軍,一步一腳印與民衆接觸, 在各項永續專案中,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圖/國泰人壽提供
爲健康而走、爲地球而走,爲社會而走
「保險產業需要人跟人的溫度,才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凃薏如表示,而國泰人壽在推動業務之際,更希望能散發這份溫暖,引導善的循環。今年七月推出的「步步攻億走」活動,除了業務同仁響應外,更帶動了全民的參與。這項活動主題取自「公益」的諧音,透過Cathay Walker Plus 健康計劃,將用戶累積的步數轉化爲對社會公益的支持。
「今年是國泰人壽60週年,我們一直在討論,是否能在公益行動上,不只是捐錢而已,而是能將影響力擴散;更希望有一個活動,能連結國泰在永續上的3個主軸,也就是「氣候、健康、培力」,於是決定辦一場全民的活動,那最簡單的還是走路了,它是不需要任何工具,就可以達成的運動。」凃薏如說明「步步攻億走」的誕生背景。
7-8月期間,用戶透過國泰人壽APP參加「步步攻億走」活動,不但能健身,還可以回饋社會。 圖/國泰人壽提供
而「攻億」是指當Cathay Walker Plus 用戶的走路步數超過100億步,國泰人壽就會捐出300萬,第一個百億在7月底已經達成,而在8月31日前全體用戶總步數再達到100 億步,國泰人壽將再提供300萬元,並且已經鎖定兩個贊助的公益專案。第一是「綠電小學」,由於澎湖望安鄉花嶼島的花嶼國小因自營電廠維護不易,如遇發電機故障,維修人員需要搭船前往修護,長時間的停電不但影響學校教學與校務正常運作,且使冰箱食材無法保存。因此,國泰人壽與澎湖科大、花嶼國小合作,只要活動步數達標,即出資在校舍屋頂搭建太陽能板,協助花嶼國小的用電穩定,併成爲近零耗能(Nearly Zero-Energy)小學。
第二是「以樹養球計劃」,此計劃與社會企業「綠色冀泉」合作,透過種植2,800 棵牛樟樹,達到降低碳排放量、覆育造林之效益,另一方面運用掉落的枝葉加工成商品,並將販售所得利潤的三分之一,回饋給花東地區國小足球隊。國泰希望以永續循環的商業模式持續推動小小足球員的夢想,讓他們安心的練球、專注於培養實力衝刺賽事。
成爲保戶的新家人,期許成爲社區的守護天使
臺灣在2018年已進入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的推估並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個人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而國泰人壽在2021年的「人生風險趨勢調查」中發現,「孤獨老」是長者最大的心理隱藏風險,於是國泰人壽開始思考遍佈全臺的業務同仁,能不能扮演客戶生活中重要的角色,「由於很多家庭中的年輕一代離鄉背井至都會區工作,無法在家中照顧父母親,但我們的業務同仁遍佈全省,有機會能隨時注意我們的客戶與其家中的高齡長者,他們將會是很好的陪伴者。目前國泰有1萬多名業務員接受了「失智友善天使」的培訓,近期更與臺北醫學大學合作,接受更專業的高齡照護、精準醫療等訓練,已經有650位的業務同仁受訓成爲第一批種子。」凃薏如說,希望未來國泰的員工,不僅是理財規劃師,更可以成爲高齡長者身邊的「新家人」,能與政府、客戶一起面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
國泰人壽希望與政府、民衆一起面對即將來臨的超高齡社會,從近期推出的微電影《愛的步伐》,可以感受到這份溫暖的期許。 圖/國泰人壽提供
保險原本核心思想是事後補償,但國泰人壽希望能進一步做到事前預防,無論是從永續校園的反毒,或促進全民健康的健走、高齡長者的陪伴照顧,甚至地球的健康,都能先一步思考,更令人感動的是透過全省各地紮根的業務大軍去真正落實。走過一甲子的國泰人壽,正充分發揮保險產業的核心專業與資產,將在下一個60年的序幕,用「Elder Friendly 友善高齡、Protection First 保障優先、Sustainability 永續實踐」的新戰略,爲國人擘劃新的人生價值。